一、传统人效管理的矛盾与困境
传统人效管理的痛点在于,在任何人效目标落地的过程中,被考核单位一定会强调困难和问题,提出种种额外需要考量的因素,试图压低人效目标、减轻工作负荷;而考核单位一定会强调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强调“克服万难”、“事在人为”,从而确保目标的含金量。二者之间往往容易形成矛盾和僵局。
企业的业务往往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果深入到业务一线,试图摸清楚业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从根本上解答“某岗位人员是否存在冗余”、“某岗位人员数量控制在水平更合理”、“在目标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则不仅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而且,从客观事实来看,考核责任单位(人资部或企管部)再怎么熟悉业务,也不可能比一线业务单位更了解实际情况。
二、破题关键:设计全新激励机制
因此,破题的关键不在于怎么引入一套更完美的人效管理指标,帮助业务单位更精准地核算人效;而在于怎么设计一套全新的激励机制,让业务单位根据当年的业务需求以及现有人员的能力素质、工作态度、身心状态等因素,自主决定:是愿意采用“更多人员、更低强度、更少收入”模式,还是采用“更少人员、更高强度、更多收入”模式——权责利对等,充分尊重一线人员的自主权,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
机制的核心在于赋予一线业务单位更大的决策权。通过设定合理的工资总额上限,业务单位在保障企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加灵活地调配资源,实现更高效的人效管理。
三、实施工资总额包干制度
首先,制定合理的工资总额标准。企业应根据部门的业务规模、工作饱和度、人员结构等因素,科学制定工资总额标准,确保标准既不过高也不过低,能够真实反映部门的用人需求。
其次,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在实施工资总额包干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应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确保各部门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一致。同时,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部门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再次,注重制度的监督和考核。企业应定期对部门的工资总额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部门在规定的额度内合理使用资金,避免出现违规行为。同时,企业还应根据考核结果对部门进行奖惩,以激励部门更好地执行制度。
最后,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和方案。这些措施可以包括绩效奖金、晋升机会、培训机会、荣誉表彰等。具体来说,根据一线业务单位在人效管理方面的表现,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奖励和激励。
例如,对于在人效管理方面表现优秀的一线业务单位,给予他们更高的绩效奖金和晋升机会;对于在人效管理方面表现一般或较差的一线业务单位,给予他们一定的培训机会和辅导支持,帮助他们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激发一线业务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人效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结论
工资总额包干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有助于企业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高人效和灵活性。通过实施这一制度,企业可以赋予部门在人员配置和工资分配方面的更大自主权,激发部门的自主管理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制度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有效执行。在未来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工资总额包干制度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