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起,中国民航业在运输总周转量、旅客周转量等关键领域持续领跑,于2020年历史性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航空旅客运输量最大的国家。此外,千万级机场数量与机队规模的迅速扩张,彰显了中国民航业向“全球第一”目标迈进的雄心。然而,在规模成就的背后,机场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相对滞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标志着我国民航业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亟需从注重“有没有”的传统发展理念向注重“好不好”的新发展理念转变。
一、新时代民航业的发展背景与战略部署
面对新的发展挑战与机遇,我国提出了推进新时代民航高质量发展和民航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这一战略旨在完善和提升我国民用机场的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以满足人民对民航运输的美好需要。《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明确了多领域跨越的目标,包括构建全球领先的航空公司、打造辐射力强的国际航空枢纽、建立一流的航空服务体系等,全面推动民航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框架体系》进一步细化了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效益指标,强调安全底线牢、运行效率高、服务品质好、经济效益佳、发展后劲足。同时,《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提出了构建现代化国家机场体系的目标,要求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转为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由要素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二、机场集团角色转变与多重定位
在此背景下,我国机场的角色必须随之发生深刻转变。过去,机场主要以“公益性”为主导的交通枢纽角色定位,而现今,机场集团正逐步向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多重角色定位转型。虽然2009年颁布实施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将民用机场定位为公共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和收益性双重特征,但在实际操作中,公益性属性往往被强调更多。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机场集团的业务规模与板块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许多机场集团的非机场板块业务占比已远高于机场板块,这些板块通常具有较强的盈利性。因此,从整个机场集团的角度来看,其发展初期以公益性为主导,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板块的增多,公益性占比逐渐下降,而收益性逐步增强。这一转变要求机场集团在管理上更加注重效率与效益,实现公益性与收益性的平衡。
三、机场集团管理的三大任务
面对新的角色定位与发展需求,机场集团管理的核心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大方面:
(一)运输规模
作为交通枢纽,机场集团的首要任务是追求运输规模的扩大。尽管我国民航运输量仍在稳步增长,但由于其他交通方式(如铁路和公路)的快速发展,民航运输在整体交通中的占比可能面临一定压力。因此,提升运输规模仍是机场集团长期致力于实现的目标。这要求机场集团不断优化航线网络、提升航班频次,同时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综合交通效率。
(二)服务效率
机场集团其服务质量与效率是衡量其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服务效率不仅关乎公益性目标的实现,也是提升收益性的关键。在追求服务效率的过程中,机场集团应致力于提升航班起降效率,缩短旅客中转时间,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企业效益
作为兼具公益性与收益性的组织,机场集团必须注重企业效益的提升。这要求机场集团在保证运输规模和服务效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策略,如拓展非航业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等,以增强盈利水平,补贴主业成本,进而提升航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三大任务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运输规模、服务效率与企业效益是机场集团管理的三大核心任务,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机场集团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运输规模的扩大为服务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基础条件,而服务效率的提升则有助于吸引更多旅客和货源,进一步推动运输规模的增长。同时,企业效益的提升为运输规模和服务效率的提升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动力源泉。
因此,机场集团在管理过程中应坚持系统思维,将三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只有实现三大任务的良性循环与协同发展,才能推动机场集团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民航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