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公司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投融资平台,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传统城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探索新的转型路径。本文将聚焦城投公司通过成为产业集群龙头实现转型的模式,分析其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典型案例,为城投公司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一、产业集群龙头模式的优势与价值
城投公司通过成为产业集群龙头,不仅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还能提高供应链效率、促进就业与人才集聚,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品牌效应的提升。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能够显著提高供应链效率
通过产业集聚,可以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供应链运转效率。城投公司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可以通过让渡投资回报给其他企业,从而切实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这种以整体产业链效益为导向的运作方式,是纯市场化企业难以实现的。
2.城投公司在调动社会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无论在产业园区运营、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方面,还是在产业大数据方向,很多社会化活动已经超出了一个企业的基本能力范围。城投公司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能够发挥产业链竞争推动者的作用,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产业集群建设。这种资源整合能力是普通企业难以企及的。
3.城投公司在投资回报率方面具有结构性优势
企业进行行业基础性投资时,资本市场通常要求较高的回报率。而城投公司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由于综合考虑社会效应回报,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与纯企业行为差别很大,存在着结构性的资本利差。这使得城投公司能够承担那些具有长期战略意义但短期经济效益不显著的项目,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产业集群龙头模式面临的挑战
尽管产业集群龙头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城投公司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债务负担重是城投公司普遍面临的首要问题。较高的债务负担不仅影响了其流动性,还增加了运营风险。实践中,一些城投平台举债投入园区建设,导致流动性困难,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的能力。这一问题在经济增长放缓、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的背景下尤为突出。
招商引资能力不足是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另一大瓶颈。在产业园区运营中,城投公司普遍面临招商引资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产业园区的招商难度更大。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与本土优势产业深度绑定,才能有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缺乏专业的招商团队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产业协同与资源整合困难也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常见挑战。产业链集群发展需要各个环节的企业协同合作,但资源匹配往往存在困难。不同企业在规模、技术、资金等方面存在差异,协同发展需要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如何构建有效的协同机制,平衡各方利益,是城投公司作为产业集群龙头必须面对的课题。
三、城投公司转型为产业集群龙头的实践探索
(一)杭州市拱墅区国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产业+投资+园区”模式
杭州市拱墅区国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拱墅国投”)作为城投企业下属子公司,创新性打造并践行了“产业+投资+园区”的运作模式。该模式以上市公司和“链主”企业为关键抓手,不断撬动旗下优质、成熟、高成长项目以及上下游配套资源落地拱墅,持续引导培育产业、集聚产业、赋能产业。
在聚焦医疗板块方面,拱墅国投通过收购润达医疗的控制权,实现了产业转型。从以贸易为主的业务结构转变为以医疗为主的业务结构,不仅大幅提升了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还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同时,拱墅国投还关注园区运营,通过整合零星分散的楼宇空间资源,围绕重点产业系统布局,并结合多年利用资本赋能的优势经验,打通了从空间开发到空间建设再到招商运营的全流程,完成了从“空间建设运营商”到“产业培育运营商”的身份转型。
(二)广州工控的岭南V谷项目:土地资源再利用与产业运营模式创新
广州工控则通过岭南V谷项目,成功将原有的石灰厂、耐材厂等旧厂房仓库这些低效的工业用地转型为风景优美的科技园。该项目对旧厂房及仓库等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按照现代化科技园的标准,打造了高品质的办公空间、研发中心以及配套设施,提升了资产的硬件水平,使其能够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
在产业导入与运营方面,广州工控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和放大作用,通过“以投促引”“以投促商”的方式,吸引了超过150家企业入驻,包括大业设计、平安药业、福立仪器等近20家总部及科技型企业,以及超100家中小企业,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这一转型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还为城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城投公司转型为产业集群龙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探索,我们看到了城投公司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城投公司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城投公司有望在产业集群龙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